葉卡捷琳堡,歐亞交界之城,在歐洲與亞洲的界山-烏拉山的東麓,城市近郊有座歐亞分界紀念碑,是葉卡捷琳堡最出名的地理界碑,浪子突然想起年輕時到花蓮的往事,「我一腳在熱帶、一腳在亞熱帶,你看我跳出去了~我又跳進來了~打我啊笨蛋,在瑞穗舞鶴台地上的北回歸線紀念碑玩的不亦樂乎(現在回想起,那時好單純,小小的景點也能玩的好開心)。

 

  這是浪子繼伊斯坦堡後再次來到歐亞交界處,烏拉山的歐亞分界紀念碑以花崗石打造,左手邊寫著Азия(亞洲)右手邊寫著Европа(歐洲),站立在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上,不禁羨慕起俄羅斯的地大物博,有趣的是到了歐亞分界紀念碑會有工作人員頒發證書,證明自己到過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(好拿來打卡炫耀)。

 

  葉卡捷琳堡市區的著名景點浴血大教堂,是這個城市悲傷的歷史,1917年俄國共產革命,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,在1918年沙皇一家人被布爾什維克黨人秘密轉移至葉卡捷琳堡,7/17日沙皇一家人,沙皇、皇后、四位公主、小王儲與其僕役等10人被帶進地下室處決,全慘死於槍口之下,屍體被潑硫酸汽油焚屍銷毀。

 

  蘇聯解體後,尼古拉二世一家人被重新安葬在聖彼得堡的皇家墓園-彼得堡羅大教堂,2000年東正教將尼古拉二世家族封為殉道聖徒,並在沙皇遇害的地點興建這座浴血大教堂,成了葉卡捷琳堡最知名的地標,2008年俄羅斯最高法院為尼古拉二世一家平反,恢復了皇族的名譽。

 

  這個西伯利亞最西端的城市是彼得大帝以他的妻子-後來的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子命名的,建立於1723年,在二戰期間與新西伯利亞一同成為蘇聯的「大後方,國家將許多重要機構遷至葉卡捷琳堡,如今這個歐亞界城已發展到擁有140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,是當今俄國國內僅次於莫斯科、聖彼得堡、新西伯利亞的第四大城,離開了葉卡捷琳堡,也代表我們正式告別了西伯利亞,進入歐俄平原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跟著浪子去天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